1月13日,中国青年报社、西南政法大学联合主办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大学文化建设”研讨会在重庆举办,来自全国近60所高校的宣传部或团委负责人与专家学者等100余人参会研讨。
会上,中国青年报社有关负责人表示,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着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着力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引领,着力提升高校校园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媒体和大学的共同使命担当。
重庆市教委总督学吴边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教育事业发展意义重大,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遵循。抓好大学文化建设,要准确理解“体”和“用”,系统掌握“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要深入领会“根”和“魂”,切实做到“培根铸魂,立德树人”;要全面阐释“正”和“新”,努力实现“守正创新、经世致用”。积极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三进”,凝练培育积极向上的大学精神,一校一品打造优秀大学文化品牌,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共青团重庆市委书记廖传锦表示,重庆共青团立足重庆实际,着力加强青年师生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推动各项任务要求落实落细、见实见效,依托“红色三岩”探索打造青少年红岩精神传承示范区,举办“校园之春”“金色之秋”等大学生文化活动,结合重庆本地人文风情、青年生活,以青年师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解读好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等,广大青年师生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的意志更加坚定。
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如何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研讨。
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冯刚谈到,在新时代大学的文化育人中,要发挥文化“润物细无声”的特点,让大学文化成为青年价值认知的“导航灯”、认同共识的“凝结剂”、实践养成的“助推器”。他认为,新时代大学的文化育人就是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不断增进人才培养的规律性认识,要在以文化人中增进大学人才培养的文化力量。
贴近青年,了解青年,才能更好地引领青年、服务青年。中央团校副校长廉思结合近年来的青年群体调研情况,分享了青年视野下如何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他谈到,中国式现代化与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进程吻合,并以青年群体为主要载体实现有效拓展。新时代青年在主动找寻新的发展空间中,出现了“洄游青年”“西进青年”“带路青年”,即返乡青年、走向瑷珲-腾冲线以西的青年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青年,“这三类青年群体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巨大张力,以及新时代青年在应对社会变迁时所表现出的集体行动自觉,他们以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和守正创新的正气锐气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相信他们一定可以赓续中华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中国史教研室主任王学斌认为,巩固文化主体性是基础,坚持文化领导权乃根本,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为目标,三者相互衔接,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用之道”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价值引领和根本遵循。”在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鸿召看来,回顾复旦大学近120年发展历程,始终坚持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向同行,是其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变主题和鲜明主线。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沈湘平认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都对大学及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的更高要求,其中非常核心的一点是要构建和增强大学文化主体性。
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文化、怎样建设大学文化,关乎大学自身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关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的质量和品位。西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樊伟谈到,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这是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的历史担当。大学文化建设要拓展教育对外开放深度广度,全方位开展国际教育交流、青年交流、人文交流、科技交流等,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和国际传播;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打造一批彰显中国智慧的文化成果,为破解人类难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不断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展现大学新作为、作出大学新贡献。
互联网时代下,如何进行大学文化建设?如何提升高校校园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当天下午,与会各高校宣传部或团委负责人等就此进行了互动交流。
据悉,此次研讨会由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和共青团重庆市委指导,中国青年报社、西南政法大学联合主办,中国青年报社青年思想研究部、文化和旅游部西南政法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南政法大学文化传播研究院参与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