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人才培养改革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04-26   来源:   作者:

2024年全国两会胜利闭幕。代表委员在反映人民意见和要求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建议。涉及国家未来发展的人才培养问题受到各界关注,其中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两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进一步反映了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和对教育这一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期盼。

新质生产力与教育发展互为驱动

我国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需要在人才培养的全链条上发力,体现在基础教育提质扩优,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等教育领域的深入实践与未来探索。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曾指出,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可见,按照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教育的育人育才责任更加重大。

教育和新质生产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一致的目标。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对此作了多角度的分析,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原创性、颠覆性是引领未来的,这与教育的未来性同向同行,以更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就需要教育筑基。而教育的基石作用在育人育才上更加明显,教育通过提升全民素质,作用于对全社会人力资本和全社会生产效率的提升,让其成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要素和积极变量。同时,新质生产力也将驱动教育改革创新,包括其催生引发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体系和教育治理等系统性变革。

高素质人才培养是国家需要也是高校使命

在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相互驱动关系中,人才成为关键变量。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要素,基础和先导靠教育,要通过教育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由此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是关键,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责无旁贷。

高校要为高素质人才队伍这一中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持续赋能。有代表委员指出,鉴于人才培养的周期很长,而国家一些领域又亟须突破,高校不仅要培养人才,还要加快人才培养速度。满足这一现实需要,涉及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正如怀进鹏部长所说,要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中,推动高校分类特色发展,建立分类评价机制。今年两会上,来自高校的代表委员也普遍认为分类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有利于培养用好人才。分类发展与评价改革,重在完善创新环境和机制,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加健康、有利于长远发展的人才培养环境。

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是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实践进步的必要环节。来自高校的代表委员认为,畅通科研成果转化的大通道,需要改变传统的研发模式,探索企业员工与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科研的新模式。近日,教育部发布的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就是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重要实践,新增专业多是立足服务国家战略需要,聚焦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等而设。这些基于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适时调整,有利于从研究人员培养的早期开始为重大成果的孕育打通转化之路。所研究的正是被需要的,让高校科技创新既有生根发芽的土壤,又有枝繁叶茂的空间,不辜负每一颗热衷创新的种子。

职业教育同样肩负育才重任

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任务职业教育也责无旁贷。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强调,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由此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技术攻坚的需要,也表现在对服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需求上,这更需要发挥职业教育的驱动力。

职业教育是面向产业的教育。在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方面,职业教育承载着“适配产业转型升级,匹配新型生产关系”的重任。实际上,在企业与职业院校的长期对接中,已经涌现出了许多有效实践,如今,由地方政府牵头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或由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共同牵头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势头良好,教育和产业互补互融、共生共长的发展前景可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让校企合作方式的专业化成为新的课题,需要学校与企业进行更加专业的、有组织的对接,密切配合企业的市场需求,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创新型技术人才,推动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落实新质生产力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作用。

职业教育是紧密连接就业的教育类型。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育才期待由来已久,2022年发布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将这一期待推向新的高度。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表示,这一转变更注重人对技能的再生产能力培养,这正是培育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人才,能有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另外,2024年民族地区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有代表委员分析,这有助于缓解地方现代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难以满足的现实问题。只有增加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以及所培育人才的胜任力,才能真正实现“行行出状元”。

基础教育发展事关人才早期培育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加强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是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才需求的关键一招、破题之举。而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两会期间,怀进鹏部长强调,要“夯实基础教育基点,在不同学段中实现全过程的人才培养”。这一谋划,有利于发挥基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功能,让早期是否看似“天赋异禀”的学生都能接受对创新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实现人才早期发现与后期人才精准培养的渐进与衔接,真正确保人尽其才。

同时,拔尖创新人才、大国工匠都不是平地起高楼,人才的全过程培养离不开基础教育提质扩优。因此,也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结合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加强建设不同学段有效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体系。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需向“新”而行。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重点,实现“人人皆可成才”的现代化教育,人民幸福之本才有土壤,国家富强之基才得以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