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闻动态
烽火求学路,拳拳赤子心 ——国立六中四分校的进步文化工作
发布时间:2022-07-10   来源:   作者:

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何静

1937“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我沿海沿江各重要城市相继沦陷,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遭到极大摧残。寇蹄所至,黉舍为墟,广大师生,流离失所。为保存我国教育的有生力量和复兴的种子,为保护青少年学生免受日本的奴化教育,国民政府教育部在战争大后方设立国立中学以收容流亡学生。山东三千莘莘学子徒步越过近半个中国的山川,于1939年初春抵达四川省绵阳地区,成立国立山东中学”,月后,奉教育部之命,编入战时沦陷区内迁中等学校之序列,正式命名为“国立第六中学”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校长孙维岳(字东生)率领数千名学生一路跋涉,一路学习,一路宣传抗战,于19391月抵达罗江地区,设立“国立第六中学第四分校”,简称“国立六中四分校”,并于19393月开始在当地招收学生,新的学习生活开始了。

原国立六中四分校教学楼旧址

罗江,川北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作为国立六中四分校的所在地,一时间竟汇集了诸多著名作家、学者和共产党员,为日后新中国培育出了包括中科院院士、外交家、翻译家等在内的杰出人才。作家李广田、音乐家瞿亚先更是在默契的合作中把国立六中四分校的文娱活动推向高潮,为学生接触新思想提供了机会,用他们的诗和歌点亮了抗战文化,加速了学生思想的觉醒。

李广田和瞿亚先

那时国立中学的教材由国民政府教育部指定,主要由“经史子集”构成,与当时的抗日救亡大局没有关系,于是,国文教员李广田拒绝了这份教材,在进步教员的协助下,结合学生特点,自己动手编写讲义,并且时常在课堂上讲授鲁迅文章和苏联小说。战氛日炽的情势,呼唤战斗的文学,罗江使得李广田由单纯的知识分子成为以笔为刃的文化战士,使他成长为“言语中自有战斗性”的文学大家。

1939年4月,李广田筹划创办了发表青年学生文艺习作的刊物《锻冶厂》,其用稿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爱抗日”。他在发刊词中写道“对于我们,这伟大的时代正是一个最好的锻冶厂,我们将在工厂中锻冶我们自己,我们一方面要锻冶我们的手艺,能为这‘抗战建国’的大时代画一些光荣的记号,一方面更要锻冶我们的整个生命,使我们的力量变得更坚强,更有韧性。”字里行间倾注了对学生的炽热感情,希望学生们在时代的熔炉里把自己锻炼成一块好钢。这个团结青年延续抗战热情的刊物充分发挥出了它的巨大教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引导师生们走向了革命。

在内迁途中,孙东生建议学校组建一抗日宣传剧团,后经李广田提议改名为“狂飙剧团”,团长为音乐教员瞿亚先。瞿亚先沿途组织学生进行抗战文化文艺宣传,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当兵去》、《不做亡国奴》、《一个游击队员》、《民族公敌》、《家破人亡》、《打鬼子去》《争取最后的胜利》……他们用喉咙作为武器,号召民众拿起刀枪与日寇战斗。抵达罗江后,“狂飙剧团”更名为“六四剧团”,与抗日救亡宣传队一道深入略坪、金山、鄢家等乡镇作抗日救亡公演,甚至远赴成都为前线将士募捐义演,成为罗江地区宣传抗敌救亡的坚实力量。

瞿亚先与李广田合作创作了大量抗战歌曲,在流亡途中和罗江广为流传。瞿亚先,也是音乐家冼星海的同学,冼星海当年一有新歌便很快寄到罗江,其名作《黄河大合唱》尚未发表前,便在罗江的国立六中四分校率先唱响。

我校师生在原国立六中四分校教学楼旧址合成《黄河大合唱》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19422月,在国民党教育部行文勒令下,国立六中四分校正式撤销。撤校后,本地招收的学生并入现罗江中学。汶川特大地震后,罗江区对原校址木楼进行了维修,并在木楼下设国立六中四分校校史馆,20126月开始对公众开放。

国立六中四分校校史馆

国立六中四分校1939年春建校,1942年春被勒令解散,虽然前后只有短短三年时间,却为共产党革命事业输送了一大批青年,在川西地区享有“小延安”之誉。

国立六中四分校现为我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我校每年有数千名学生前往位于罗江玉京山上的原国立六中四分校感受罗江在抗日战争中开展过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感受抗战时期大后方的青年学生爱国热情,赓续伟大抗战精神。

 

拓展材料:

1.中共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与德阳市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纪念建党100周年电视主题专栏“党旗引征程——中国共产党100年德阳印记”. 德阳传媒网-德阳全媒体,德阳新闻,德阳广电,德阳广播电视台,德阳电视台,视频新闻,广播节目,德阳门户 (scdytv.com)

2.姜颖,邬冬梅.抗战文化中诗与歌的合奏——李广田和瞿亚先在国立六中合作领导的抗战文化活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6(01):82-85+89

 

摄影:蔡林  审核:毛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