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张照片拍摄时间
相隔不过十来年
但照片里的人却老了不止三十岁
他是焦裕禄
被称为“县委书记的榜样”
1964年5月14日
焦裕禄逝世
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对组织的唯一请求令人泪目:
将自己的遗体运回兰考
埋在沙丘上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
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今天
一起致敬焦裕禄
【苦大仇深,渴望翻身】
1922年8月
焦裕禄出生在山东淄博
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青少年时代受尽了苦难的煎熬
7岁上学,学习刻苦认真
考试成绩总在前几名
1932年,家乡遭遇灾荒
家境十分贫困
11岁的焦裕禄被迫退学
跟随穷乡亲推着独轮小车,运煤卖煤
在那暗无天日的旧社会
焦裕禄的家庭和广大劳动人民一样
深受帝、官、封三座大山的残酷压迫和剥削
过着悲惨至极的生活
焦裕禄十几岁时
日本鬼子侵占了山东博山
为了一家人的生活
他被迫到黑山煤窑当小工
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的重活
得到的仅仅是一点橡子面
别说是养家糊口
连自己的肚子也填不饱
焦裕禄的父亲因无钱还债
被地主活活逼死
眼泪未干
焦裕禄又被日本鬼子
抓到抚顺的一个煤窑作苦工
在日本鬼子、汉奸的刺刀威逼下
他每天在煤窑里干十五个小时以上的苦工
和焦裕禄同志住在一个工棚的二十三个人中
两三个月里,就有十七人被折磨死去
每当工友们不幸死亡的时候
焦裕禄的心比针剌还要难受
他不忍受日寇的非人折磨
和工友一道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冒着生命危险逃出了虎口
焦裕禄逃出了虎口
又掉进了人间狼穴
他逃荒要饭跑到江苏宿迁县
不得不给一个姓胡的地主当长工
焦裕禄进一步受到了残酷折磨
甚至在他生病的时候
地主还逼他干活
这阶级仇、民族恨
在焦裕禄幼小的心灵上
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三份入党申请书】
1945年8月
新四军解放宿迁
经常组织劳苦大众开会
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
焦裕禄认识到共产党才是真为人民办事的
同年秋天,焦裕禄返回家乡
为了参与家乡的解放
他主动加入了村民兵组织
由于焦裕禄严格执行当地
党组织和政府的政策纪律
且在村中威信较高
后来当上了队长
他积极参与村里的反霸反伪顽斗争
白天参加生产、斗争会
晚上巡逻放哨、视察敌情
当民兵期间
由于历次参加革命斗争的实践
以及聆听党的教导
再加上早年艰难求生的经历
焦裕禄迅速地成长起来
也渐渐萌生了加入党组织的愿望
焦裕禄找到当地党小组长焦方开同志谈话
要求入党
但是他并不知道
入党有一系列组织程序
焦方开问他:
“你写过入党申请书吗?
因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
参加党得具备一定的条件
不能像参加民兵那么简单”
焦裕禄本以为自己
出身贫困家庭又参加了民兵
已经符合入党的条件了
却听到小组长教导说
党员不仅看出身还要有思想觉悟
小组长鼓励他今后积极工作、奋勇抗敌
待条件成熟即可写入党申请
从此,焦裕禄不仅了解了自己的不足
而且明白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这次谈话后
焦裕禄写了三份入党申请书
才最终加入了党组织
第一份入党申请书
焦裕禄写了自己当苦力、退学
坐牢、逃荒的经历
他表示坚决要入党
打倒地主为亲人报仇
然而,当焦裕禄上交入党申请书时
正赶上了党组织召开学习会
在这次会上党小组长批评了部分同志中
存在的公报私仇的狭隘思想:
“有的同志思想觉悟还不高
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想到
全中国的老百姓和普天下的受苦人
都有仇、都有冤、都有恨……
消灭剥削阶级,推翻旧社会
实现共产主义,达到世界大同
这是我们党的大目标、总目标
如果参加共产党
仅仅是为了报私仇
就不够一个共产党员的条件……”
焦裕禄听了这次党课后
觉得自己还不符合入党条件
写好的申请书便没有交
第二份入党申请书
焦裕禄专门请了一位老党员指点
重点写入党动机、对党的认识和决心
这次没有提交
是因为他违反了俘虏政策
把民兵团抓到的一个
做尽坏事的俘虏的胳膊砍伤了
因此,焦裕禄受到了党组织的批评
被批评后
焦裕禄进行了深刻反思
一个人如果不能执行党的政策
怎么能够得上党员的标准呢?
于是,他又将写好的申请书收了起来
在经历两次思想考验以后
焦裕禄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
他认真学习党的理论
模范执行党的政策纪律
并开始动手写第三份入党申请书
几经修改后
他郑重地将这份申请书交给焦方开
他在入党申请书上这样写道:
“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救星
没有共产党
革命就不能胜利
穷人就不能翻身
我要听毛主席的话
跟共产党走
为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
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1946年1月
焦方开郑重地告诉焦裕禄
上级党委已研究并批准他
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听到这个消息
焦裕禄激动万分
眼含着泪花:
“我的条件还不够
对革命还没有作出啥贡献
对照誓词,我还差得很远很远……
我要努力为党工作……”
这一年,他24岁
【鲜为人知的军事生涯】
1947年7月
为了帮助新解放区人民翻身求解放
焦裕禄被调到渤海地区南下工作队
集训后分配到淮河大队一中队任班长
在南下途中
他经常替其他队员
扛背包、背干粮袋
最多时,他一个人竟背了四个人的背包
1948年2月13日
南下工作队到达河南境内
焦裕禄同志被分配到尉氏县彭店区
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
他坚持依靠贫雇农
广泛发动群众
经常在彭店古会上作政治宣传
在彭店区委的领导下
群众很快就发动起来了
接着建立了农会和民兵组织
没收了地主的浮财
分了地主的土地
很少有人知道
焦裕禄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1948年冬
淮海战役打响了
隆隆的炮声敲响了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丧钟
火线上,解放军战士英雄杀敌
火线下,人民群众奋力支援
焦裕禄根据上级指示
组织了千人担架队
支援淮海战役
他积极带头,埋头苦干
以模范行动影响别人
使运输工作提前完成了任务
淮海战役结束时
豫皖苏五分区奖给这个大队
一面“支前模范”的锦旗
在革命的疾风暴雨中
焦裕禄从一个饱受苦难的贫苦农民
成长为青年干部
【他是个文艺青年】
焦裕禄早年家境贫寒
但并没有影响他对生活的热爱
在学校,他参加过“雅乐队”
他的二胡、小号等乐器演奏功底
都是那时的“童子功”
参加革命后
为更好开展工作
焦裕禄又学会了
演歌剧、编快板、跳交谊舞
是一个妥妥的“文艺青年”
1947年
为发动群众、教育群众、鼓舞士气
党的革命宣传队编排现代歌剧《血泪仇》
25岁的焦裕禄在剧中出演男一号
没有排练时间
焦裕禄就边行军边背台词
休息和宿营时
他就抓紧时间集中排练
常常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
20多天后
《血泪仇》在阳谷县首场演出
当晚,方圆十几里的群众
扶老携幼,赶来观看,场上人山人海
焦裕禄激昂悲愤的唱腔
严肃逼真的表演
深深地感染了全场观众
台上在哭泣,台下在流泪
全场到处是哭声和痛骂国民党反动派的怒吼声
群众异口同声的高呼
“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国!”
演出结束后
当场有很多青年报名参军
1949年
27岁的焦裕禄
在尉氏县大营区任副区长
为使土改工作顺利推进
他经常会搬着凳子
到群众比较集中的地方拉二胡
总引来不少人围观
他便趁机给大伙儿讲党的政策
拉二胡不仅帮助焦裕禄推动工作
还为他赢得了爱情
1950年,焦裕禄被任命为
青年团尉氏县工委副书记
有一天
徐俊雅被焦裕禄宿舍传出的二胡声吸引
推门进去,两人开始攀谈
并且商议为配合剿匪和土改
二人合演一出《小二黑结婚》
两颗年轻的心在琴瑟相和中
越走越近
1950年11月
焦裕禄与徐俊雅结为连理
昔日一起剿匪反霸、生死与共的战友
成为了一对同理想共命运的人生伴侣
1955年
33岁的焦裕禄被安排到
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实习
焦裕禄学习了俄文和跳舞
方便与厂里的苏联专家交流
对此,苏联专家都表示佩服
认为“一个‘拉牛尾巴的’
能把舞跳得这么好,很了不起”
【支援工业建设】
为了支援工业建设
1953年6月
此时任青年团郑州地委第二书记的焦裕禄
到洛阳矿山机器厂参加建设
这一年焦裕禄31岁
期间
他还到大连起重机厂、哈尔滨工业大学
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学习进修
1958年春天
洛阳矿山机器厂接了个大任务:
制造中国第一台2.5米双筒卷扬机
要求4月底试制成功
时间紧、任务重
而此时焦裕禄的健康状况出了问题
胃疼、神经官能症
肝也不时隐隐作痛
为了不耽误进度
他的口袋里总是装着苏打片
胃病犯了
就塞几粒苏打片
有时疼得直不起腰
就用筷子顶住胃部
就这样熬了十几个夜晚
忍着疼痛
焦裕禄翻阅了六百多张图纸
用解剖麻雀的方法
和技术人员、老工人
把整台机器的上千个部件
从图纸到工艺规程
再到工具和材料准备
一件件推敲
就连一个小小螺丝钉也不放过
焦裕禄很少回家
吃住都在车间里
通常一杯白开水
一个干馍就打发一顿饭
困了就拿军大衣一裹
躺在车间里一条大板凳上
这条硬板凳
他睡了五十多天
经过两个月的奋战
中国第一台新型2.5米双筒卷扬机诞生了
经过这次奋战
焦裕禄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工业管理人才
但由于过度劳累
他的肝病也越来越严重
在车间里常常疼得大汗淋漓
甚至晕倒在车间
1962年春天
焦裕禄转入郑州医院疗养
【兰考的400多个日夜】
1962年秋
兰考突遭内涝
淹死了30多万亩庄稼
盐碱地碱死了10万亩青苗
全县的粮食产量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全县36万人中
灾民就有19.3万人
兰考,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县城
却是个多灾多难的地方
历史上记载
兰考县址曾六次迁徙
每一次都是因为洪水泛滥淹没县城
黄河多次改道和泛滥
使11条黄河故道形成了故堤
故堤环绕沙丘又形成上百个风口
给这个县城留下了大片沙荒地、盐碱滩
风沙、内涝和盐碱
成了兰考历史上亘古不变的“三害”
为了找一个合适的带头人
带领群众渡过难关
1962年6月
河南省委、开封地委动员焦裕禄
去河南省兰考县当县委书记
时任中共兰考县委新闻干事刘俊生:当时的兰考情况是个什么样子呢?灾荒压头、人口外流、干部发愁!
时任开封地委书记的张申
明确告诉焦裕禄
兰考是全地区
最艰苦、最穷、最困难的一个县
患有慢性肝炎的焦裕禄
并没有讲述自己患病的事实
他明确表示
他去
接受组织的分配
1962年12月6日
焦裕禄到兰考报到
任兰考县委第二书记
此时的焦裕禄40岁
带着改变兰考面貌的雄心壮志
到兰考的第二天
焦裕禄便带着县委办公室的干部
下乡考察
他拜群众为师
虚心向群众学习
全面了解灾情和原因
寻求救灾办法
在刚刚到达兰考的头半个月
焦裕禄就走访了十多个村子
他认真地向老乡讨教
并总结出了治理风沙的两个办法
“贴膏药”、“扎针”
所谓“贴膏药”
就是把淤泥翻上来压住沙丘
所谓“扎针”
就是大规模栽种泡桐
这种树能在沙地里生长
长得又快
五六年就能长成大树
即能挡风又能压沙
并且泡桐年年生根发新苗
可以陆续移栽
不用多投资
成林之后
旱天能散发水分
涝天又能吸收水分
可以林粮间作 以林保粮
无论多忙
焦裕禄总是坚持和群众一起干活
一起翻地、封沙丘、种泡桐……
为了彻底根除“三害”
焦裕禄从全县抽调了干部、技术员
和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农120多人
组成了除“三害”调查队
越刮大风越往风里跑
去查风口、探流沙
越下大雨越往雨里钻
去追洪水、看流向
半年下来
他带领着这支队伍
从黄河故道开始
走出兰考,走出河南
一直追到黄沙落地,洪水入河
摸清“三害”形成的来龙去脉
彻底查清全县大小风口84个
大小沙丘1600多个
9条河流发生淤塞的62个地点
他亲自组织有关人员起草了
《关于治沙、治碱、治水三五年的初步设想》
这个方案对治理兰考的风沙、盐碱、内涝
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案
1964年开春
兰考人民和“三害”斗得如火如荼的时候
焦裕禄的肝病越来越严重了
开会、作报告时
他经常用右膝顶住肝部
用左手按住疼痛处
有时候用一个硬的东西
一头顶住椅子
一头顶住肝部
时间长了
他坐的藤椅
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
组织上劝他治疗
他总是因为忙一再推脱
不停地东奔西走
不停地探寻思考
他知道
一旦停下来
自己也许就永远也爬不起来了
直到1964年3月
焦裕禄的肝病
已经严重到拿不起手中的笔
才同意到外地治疗
医生开出了最后的诊断书:
肝癌后期,皮下扩散
生命的最后一刻
焦裕禄要求将自己的遗体运回兰考
埋在沙丘上
他说: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
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1964年5月14日
焦裕禄因肝癌病逝于郑州
终年42岁
1966年2月7日清晨
长篇人物通讯
《县委书记的榜样 焦裕禄》
通过广播传到了千家万户
焦裕禄的事迹被全国知晓
1966年2月26日
焦裕禄的灵柩从郑州回到了兰考
那一天
十里八村赶来的成千上万乡亲
黑压压地聚在县城北郊的一处沙丘下
大家胸戴白花
眼含热泪
寒风中“迎接”他们的“县委书记”
人们遵从焦裕禄的遗愿
将他的遗体安葬在兰考
他曾经工作过的沙丘上
【“焦裕禄精神”永不褪色】
在焦裕禄的枕下
放着《毛泽东选集》和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两本书
在一个笔记本上
焦裕禄写下这样一段话:
“我想,作为一个革命战士
就要像松柏一样
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
还是在冰天雪地的严冬
永不凋谢,永不变色”
受“焦裕禄精神”的洗礼
一代代共产党人在兰考接力奋斗
不仅完成了焦裕禄治理沙丘的遗愿
更让兰考成为河南省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
如今的河南兰考县张庄村村貌
如今的兰考
高楼林立、泡桐葱郁
兰考人利用泡桐木材生产的古琴、古筝等
20多种民族传统乐器远销海内外
成为当地标志性产业之一
焦桐。图片来源:冯大鹏 摄
焦裕禄1963年亲手栽下的一棵幼桐
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
春风拂过,桐花满城飘香
这棵“焦桐”笔直深情地
守望着兰考的一方水土
守望着令他牵挂的人民
50多年过去
兰考的变化翻天覆地
但是,焦裕禄书记和那块土地上
所发生的一切
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中
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
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永远不会过时
延伸阅读
习近平:焦裕禄精神永不过时
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精神:心中装着百姓 一切为了人民
我们的传家宝丨焦裕禄精神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焦裕禄精神述评
重温焦裕禄影像 学习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