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院红色歌谣研究中心聚焦红色歌谣搜集整理、学习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以政治引领为前提,重视红色歌谣资源
红色歌谣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历史任务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创造出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化,蕴含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是体现中国精神的歌谣。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018年,川工科委[2018]5号文件:关于贯彻落实《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意见》提到,挖掘革命文化的育人内涵。2020年,川工科委[2020]6号文件: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通知中提到,要传承与创新富有四川工业科技学院特色的大学文化。2019年红色歌谣成为学校团委重点项目,2020年成立红色歌谣课题组,2021年成立红色歌谣宣讲团,2022年成立校级科研中心,2022年获批德阳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二、以立德树人为灵魂,融入红色歌谣资源
我院充分挖掘继光精神、三线建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将地方资源融入到课程建设。2021年,红色歌谣应用到学生干部培训、党建工作、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培训三期红色歌谣宣讲团成员。申报《红色歌谣资源在民办高校创建特色品牌党建中的应用研究》获得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立项。在《四川工科论坛》《克拉玛依学刊》《新余学院》等期刊公开发表数十篇文章。红色歌谣研究中心有三名教师为德阳市团委宣讲团成员,出色完成了2022年市团委的宣讲任务。
三、以育人工程为抓手,用活红色歌谣资源
我院红色歌谣研究中心以“用红色歌谣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为特色,以团队建设、理论研究、实践创新、网络思政、党史教育、资助育人为抓手,致力于提升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核两支三化四服”特色教学模式。一核指的是以党的领导作为核心要求,两支指的是将教师和学生特征精细化分析,三化指的是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制度化、实践化和特色化,四服指的是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师、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我院开设了《红色歌谣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选修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课环节还将红色歌谣纳入其中,落实课程育人要求。
四、以学术研究为基础,深挖红色歌谣资源
我院红色歌谣研究中心拓展研究领域,在学术期刊先后发表《红色歌谣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与路径》《红色歌谣之于中学生审美素养培育的优势》《长征中红色歌谣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运用红色歌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与探索》《红色歌谣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用的系统性探析》等文章。受邀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高峰论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2021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者论坛、第二届地方高校利用红色资源铸魂育人研讨会、2022年全国思想政治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承担16项课题研究任务,多视角深挖红色歌谣资源。
五、以品牌塑造为目标,激活红色歌谣资源
我院红色歌谣研究中心以塑造品牌塑造为目标,努力打造学术研究、理论宣讲、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品牌。学术研究品牌,红色歌谣研究中心获批德阳市重点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22年,研究中心发布的项目得到了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30余所高校关注和申报。研究中心完成了15场宣讲,近6000余人的宣讲活动,得到了德阳市共青团、德阳社科联、四川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联盟、党政理论网的报道。通过《红色歌谣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积极推广红色歌谣。经过努力,我院红色歌谣中心形成一个专家指导组、一个中心委员会、一个宣讲团、一个校内专家研究团队、一个校外专家研究团队、一个学生社团、一个研究中心工作组,共计200余人。
六、以育人效果为尺度,整合红色歌谣资源
我院红色歌谣研究中心先后编写了《红色歌谣集》《红色歌谣大学生作品集》共计16余万字,拍摄红色歌谣微短片17部,连续2年对我校开展红色歌谣的情况进行调研。研究中心走进学校、企业、农村、博物馆和纪念馆进行调研,了解红色歌谣的保护情况。中心先后获得全国第七届长征精神研究征文大赛二等奖、德阳市纪念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牺牲70周年征文活动三等奖、四川工业科技学院首届思想政治工作论坛二等奖等成绩,“红色歌谣手拉手”活动得到了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等20余所高校参与,“红色歌谣微视频”活动网络浏览量65000余次,先后赴罗江、成都开展乡村振兴振兴调研活动5次。
今后,我院红色歌谣研究中心将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契机,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审核:毛晓红 /摄影:秦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