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连续报道学校文化阵地建设和网络思政工作做法
发布时间:2025-03-18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高渝林  

编者按:2025年以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分别于2月19日和3月13日在典型经验栏目报道了学校《“四个着力”打造“四位一体”文化阵地》和《“四融四新”贯穿网络思政育人全过程》两篇文章,全方位展示了学校在文化阵地建设和网络思政工作中的做法和成效。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四个着力”打造“四位一体”文化阵地》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四个着力”打造集理论武装、网络文化、精神文明和特色文化“四位一体”的文化育人阵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质增效,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思想保障和文化条件。

着力思政育人,打造理论武装阵地。学校将三全育人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力打造“大思政”工作体系。制定《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作的实施办法》《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办法》等,深化十大育人体系,依托易班平台做好党建微社区、党建微课堂和党建微活动,构建“易班+”党建模式,确保思想政治工作无死角、全覆盖。同时,学校重视实践育人,与王右木纪念园、黄继光纪念馆、四川省廉政教育基地范家大院共建党性教育基地,与北京昆仑三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实体单位共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同学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知行合一提供平台。

着力媒体融合,打造网络文化阵地。学校高度重视网络育人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印发《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办法》《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办法》等,完善网络育人体系构建。依托易班、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等全国网络育人平台,产出高质量网络文化作品,建设各类精品课程,不断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达到“网上网下同心圆、立德树人正能量”的育人效果。抓好微信公众号、QQ、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融合建设,建立学校新媒体联盟,“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易班”思政类微信公众号荣获易班“优质思政内容建设”培育项目,学校融媒体中心荣获四川省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高校运营奖。

着力环境育人,打造精神文明阵地。学校注重大学精神文化体系建设,完善以“责任担当”精神为核心的大学理念体系。加强校园文化标识系统建设,发布《四川工业科技学院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规范校名、校徽、校训、主色系等文化符号制作使用,以及文化元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具体应用,提升了校园文化的辨识度和凝聚力。同时,学校加强精神文明载体建设。完成责任感恩广场、国防长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等建设,打造多处党建景观、打卡点,彰显学校历史和文化育人底蕴,让师生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着力品牌建设,打造特色文化阵地。学校作为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特色院校”,形成了“一核两站三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将大学生征兵工作站和退役军人服务站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和军事化管理相融合)的国防教育特色体系,逐渐探索出了一条以国防教育带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改革发展道路。目前,学校已建成学校大学生征兵工作站和退役军人服务站,形成了浓厚的参军入伍氛围,“两站”自建立以来累计服务应征入伍学生超3000余人次,切实增强了广大入伍和退役大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同时,学校高度重视易班建设,形成了“一基两翼三新”(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基础,以价值引领和队伍建设为两翼,发挥融媒体新优势、做好网络思政新内容、搭建网络育人新阵地)的网络育人模式,构建了“易班+品牌”的思政育人体系,目前,已建成“网络文化节”“诗书心语”“易班嘉年华”等十余个易班特色品牌项目,培育思政品牌效应显著。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四新四融”贯穿网络思政育人全过程》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高度重视网络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四融四新”为抓手,推动网络思政贯穿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做好网络育人这篇大文章。

一、网络思政融入课程育人:打造网络育人“新生态”

学校不断完善“线上+线下”网络思政课程体系,打造了“课程有思政、云端有共鸣、育人成常态”的网络育人“新生态”。依托易班平台聚合原本分散的思政元素,构建“网络思政课”矩阵。建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国防教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微党课》等40余门网络思政精品课,累计学习突破25万人次。创新“专业思政”模式,通过打造“专业思政工作坊”等,着力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目前,学校电子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青年说·党的二十大”、教育学院“学生微讲堂”等品牌项目运行顺利,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可,基本实现了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

二、网络思政融入实践育人:开辟网络育人“新场景”

学校探索构建“实践—传播—反哺”的育人闭环,推动网络思政与实践育人从“单向参与”迈向“双向赋能”。深耕“网络思政+第二课堂”模式,学校建筑工程学院打造“DIY手工模型制作”,体育与健康学院打造“心怀感恩”特色品牌活动。校院易班组织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毕业季”“求职技巧大赛”等校园网络文化活动400余次,共有30余万人次参与活动。打通实践成果转化渠道,构建网络文化作品评价体系。以开展“校园网络文化节”为抓手,着力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目前,已连续开展五届“校园网络文化节”,参与人数累计达3万余人次,收到各类作品2万余份,其中有200余份作品转化为网络文化产品,逐渐形成了实践育人价值链。

三、网络思政融入文化育人:探索网络育人“新氛围”

学校深挖“红色基因+工匠精神+数字赋能”育人资源库,实现文化育人从“静态展示”到“动态浸润”。创新红色文化传播,设计“重走长征路”微信小程序,通过线上打卡、知识竞答等方式吸引3万余名师生“云端共走长征路”。打造品牌活动,推动网络思政与文化育人深度融合,学校经济管理学院“漆绘中华”,学校易班“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网络文化嘉年华”“红色经典配音秀”等活动,吸引了万名学生参与活动,以数字化手段展示巴蜀文化、工匠精神,营造沉浸式育人氛围。同时,运用VR技术开发“云游校园”数字地图,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构建“边走边学”的交互体验,5000余名新生在虚拟漫游中感受校园文化浸润。

四、网络思政融入网络育人:构建网络育人“新范式”

学校以易班、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为核心阵地,依托校园新媒体矩阵形成辐射网络,联动X名网络思政学生骨干,形成“3+N+X”网络育人共同体制,实现网络思政从“流量吸引”到“价值引领”。打造“内容工厂”,设立网络思政工坊,年均产出短视频、H5、微信文章等原创作品500余件,“学霸笔记”等栏目阅读量破百万。培育“思政IP集群”,在易班微社区设置“党建思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网络文化作品”等模块,孵化“诗书心语”“青年说”等10余个网络思政IP。学校多次荣获全国优秀易班共建高校、全国四星级工作站、中国大学生在线校园行优秀组织单位、四川省优秀易班共建高校等荣誉,网络文化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30余项。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将坚持价值引领,持续提升网络思政效能,增强三全育人合力,让网络思政贯穿育人全过程,奋力跑出育人加速度。


宣传信息员:高渝林编审:雷耀方